寫作不是一種線性的過程,我們必須一直在不同的工作項目中切換。
申克‧艾倫斯 (Sönke Ahrens)
我先前的學術寫作流程主要仰賴Word和Notion,自從接觸Obsidian之後,進一步對卡片盒筆記產生興趣,於是開始閱讀《卡片盒筆記:最高效思考筆記術,德國教授超強秘技,促進寫作、學習與思考,使你洞見源源不斷,成為專家》一書。
閱讀的過程中一邊學習新知,一邊想起自己的寫作經驗、交互比對。作者在第二章「關於寫作,必須這樣做」介紹寫作流程時,透過「以終為始」的方式,先提及初稿,而後再逐步回溯草稿、永久筆記、文獻筆記/讀書筆記、靈感筆記,以及各個階段的銜接過程。
6. 初稿
↑
【修訂】
- 改錯字
- 去蕪存菁
- 幫自己按個讚
↑
5. 草稿
- 完整論點
- 參考資料
↑
【彙整】
- 內容排序
- 轉譯為連貫文字
- 建立(檢查、補足、修改)自己的論點
- 去蕪存菁
↑
4. 永久筆記 (permanent notes)
- 看法與論點(完整的句子,內容準確、清楚、簡潔)
- 引用內容
- 書目資料
↑
【按照順序歸檔】
- 歸檔在相關筆記之後並建立連結
- 或是歸檔為最後一則筆記
- 確認日後可以找到這則新筆記
↑
3. 文獻筆記/讀書筆記 (literature notes)
- 原文:嚴格篩選摘錄內容
- 自己的話:精簡
- 書目資料
↑
【蒐集筆記】
- 思考
- 閱讀
- 理解
- 學習
- 產生看法
↑
2. 靈感筆記 (fleeting notes)
- 腦中想法
- 形式不拘
1. 閱讀材料
- 期刊文章
- 研究結果
- 網路資訊
作者將繁雜的寫作任務拆解為定義清楚的階段性目標,其好處是轉化後具體的執行目標有利於任務規劃與追蹤,也能減輕心理負擔、降低行動阻力。
期待閱讀後續章節,希望能更加完善我自己的寫作模式!
:)
留言
張貼留言